高校人才培养如何向“世博”取经
作者: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 来源: 发表于:2010-05-03 00:00:00 文章点击数:[]
从世博会在举办期间所产生的蓄水效应、涟漪效应、溢出效应来看,其今后将对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在培养环境、培养主线和培养结构等方面,带来重塑、调整、创新的机遇和挑战。
世博精神与人才培养环境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老之问,实质上暴露出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创新环境的通病。
而创新环境的培育,需要让多元文化通过碰撞产生火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高校要有思想的自由和学术争鸣的活跃氛围。可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程、转学方便;可以允许各种学术思潮在校园里自由争辩;可以允许教授民主治校等等。
众所周知,世博会的精神是理解、沟通、交流与合作,其精髓就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科技进步。世博后,在面临我国新一轮高校体制的改革创新之际,高校将担负起重塑我国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环境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世博主题与人才培养主线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揭示了21世纪全球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趋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其速度和影响将是人类历史上变化最大的时期。
高度的城市化带来城乡人口的巨大变迁、城乡布局的艰难调整。各类资源在城市的高度集聚以及辐射,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品位,但同时也产生能源浪费、环境污染、贫富差距严重等许多“城市病”。尤其是信息化的飞快发展,在给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带来许多便利的同时,也产生许多新的难题。
复合型、全方位、国际性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通才,将是未来10年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现在一些高校纷纷建立城市研究中心,已经将规划、设计、营销、管理等通用人才资源,尝试进行整合培养,就是明证。社区和社会组织的活跃,对复合型的社区(城区)管理人才的需求,将十分迫切。
世博展示与人才培养结构
世博期间展出的先进科技、文化展品,连同其具有很高艺术观赏力的展馆,是当代世界文明精华的集中展示。通过世博会,必将首先大力推进我国的会展、旅游、营销等现代服务业。同时,对高校现有课程设置的调整和创新,也将是大幅度的。
比如说,信息科学课程中,将新增物联网的应用、城市网格化管理、云计算和量子计算等高新科技的应用和研发等;城市规划中,土地利用、基础设施规划等将和城乡经济(产业)、社会(文化)等方面一起统筹规划;现代服务业中,还将新增创意组织、文化旅游(产业旅游)、金融航运等新专业。与此同时,对新型文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将加快步伐。具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学等基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将成为未来10年“十分抢手”的高级人才。
高校人才培养,还不能忽视未来10年高校将面临大量生源缺口的严峻现实。一方面,培养专业和培养方式、培养环境,要适应飞快发展的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这三大历史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应不断应对已进入“选择特征”趋向明显的培养市场。大学生要选择大学和专业,大学也要选择相适应的生源。社会就业市场,更要选择迫切需要的人才。中国的“后世博”时代,将使高校改革、高校人才培养,进入调整和创新的紧迫、活跃时期。
(施蔷生 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社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